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 | 董鑫  据《云南日报》消息,《云岭之窗》杂志刊发云南省委书记王宁2025年6月26日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 | 董鑫

  据《云南日报》消息,《云岭之窗》杂志刊发云南省委书记王宁2025626日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宁表示,过渡期以来,经过不懈努力,云南消除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即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三年上台阶奠定了基础。

  过渡期以来,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均高于全省经济增速。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万人,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6.5%,其中脱贫人口县内务工154万人。

  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农民增收。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认真思考和回答好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这5个问题。

  心里要始终想着群众的问题,多问一问自己,为农民增收、为百姓生计、为乡村振兴,应该谋划什么、抓好什么,经常看看是否问准了、答对了、干好了。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

  讲话摘编如下:

  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农民增收。过渡期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省消除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奠定了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也就是过渡期之后,巩固脱贫成果怎么办?群众增收靠什么?收入的增长点在哪里?

  为此,从省里开始,到各州(市),再到各县(市、区),一直到乡镇和村,都要用好省委提出和倡导的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这一工作方法,问一问怎么办,以入手、以破题,认真思考和回答好5个问题,问出思路、问出办法、问出创新、问出成果成效,这也是下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乡村产业怎么富民?

  产业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大家要思考和回答,乡村产业怎么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从有优势到有品牌、从传统到现代?

  实现从有资源到有产品,就要做好资源转换文章。云南的资源十分丰富,要以资源换产业。这种转换既可以是种植新作物,也可以是提升现有的品种。只要我们用好资源、选准赛道,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各地尤其是县、乡、村三级要好好盘一盘农业资源的账,看一看自己有什么、能够做什么。

  要组织力量专门研究全国各地有哪些高附加值的农业品种、我省有哪些地方可以种、怎样试验推广,拿出具体方案,指导各地引进发展。有条件的州(市)要研究世界上有什么好品种,论证后也可以试种,推广那些价值高的、受市场欢迎的品种。

  实现从有优势到有品牌,关键要做好品牌培育文章。云南的农产品都是绿色、生态、高品质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注重品牌建设,好东西才能卖得出好价格,农产品才有大市场。要培育一批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企业打造产品品牌。

  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就要做好科技兴农文章。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点就是设施农业。今年,国家将设施农业更新改造纳入两新政策支持范围。各地要做好项目谋划,争取花卉、蔬菜、小浆果等领域的高端设施化率有明显提升。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内的鲜花长势良好

  

  就业怎么拓展?

  大家要认真思考,如何加强就业服务,拓展就业空间?既抓好外出务工,也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关于外出务工方面。全省每年有700万名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到省外的有400万人。要精准对接需求,做好就业、用工需求的信息归集和发布,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维修、家政、餐饮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工资收入。要维护劳动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监管机制,保障劳有所得。

  关于就地就近就业方面。要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农村劳动力富足,这是我们的优势。各地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县域就业容量。要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搭建平台。要建好零工市场。随着我省产业逐步壮大,临时性的用工需求也多了起来。各地要探索建设更多的零工市场,用好幸福里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昆明市呈贡区的卧龙古渔村成了乡村旅游胜地

  

  农村改革怎么深化?

  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很多农村改革举措。比如,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等。大家要思考,如何抓好这些改革落地,唤醒沉睡的农村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林地要效益、要增收。我省有3.75亿亩林地,目前仅利用了5000多万亩,还有1亿多亩可开发利用,值得好好探索。楚雄州姚安县通过林下种植花卉,不仅带动3600户农民增收,还有效破解了种花缺地的瓶颈。要总结推广各地的创新做法,加强统筹指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管好用好帮扶项目,推动家门口的资产用起来、活起来。脱贫攻坚以来,我省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仅经营性项目就有1.78万个,用好这些资产,可以极大促进农民增收。

  大理州漾濞县阿尼么村用好沪滇协作项目,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这种做法模式好、业态新、带富强。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盘活用好各类资产,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大理州漾濞县阿尼么村

  

  美丽乡村怎么建好?

  乡村美起来,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发展才有活力。大家要认真思考,现代化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才能建好?让农村既留得住乡愁,又有现代化的生活,更有文明和谐的乡风。

  做好村庄规划。农房怎么建、设施怎么布、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怎么守?都要通过规划明确下来。定了规划,就要认真执行。需要强调的是,规划编制要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体现特色风貌。我省有77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全国第1,这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各地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防止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在保护中促发展。

  提升环境和服务。各地要深化绿美村庄建设,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村庄道路种树,留住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要积极回应和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等关切,持续做好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弘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关心扶持低收入群众,帮扶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加强乡村治理。农村硬件上去了,软件也要跟上,做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重点治理铺张浪费、酗酒斗气等陋习。要多组织一些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持续抓好农村普法宣传和命案防控,严厉打击赌博、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

  

  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

  进入常态化帮扶阶段,工作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工作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大家要认真思考,如何抓实抓细常态化帮扶工作?长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在优化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发现和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监测是基础,要及时响应、应纳尽纳;帮扶是关键,要务实精准、应扶尽扶,稳定消除风险。要推进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统一识别口径,提高监测和帮扶效能。

  在用好协作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这些年,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上海市投入资金、引进企业、选派干部人才,给予云南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把我们的资源与他们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有效嫁接起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要管好用好衔接资金、帮扶资金,更多投向产业培育、投向联农带农、投向稳岗就业,发挥好造血的功能。加强各类帮扶资金、项目、资产的监管,决不允许在这上面动歪脑筋

  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也必须靠农民而兴。各地要建立以效定补等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防止政策养懒汉。坚持富脑袋富口袋并重,培育和树立勤劳致富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民靠自我奋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云南省委书记的“五问”△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帮扶马关县第一中学

  以上这“5,是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的具体化,问和答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5是省委对大家的要求,州、县、乡、村各级一把手也要结合实际,心里要始终想着群众的问题,多问一问自己,为农民增收、为百姓生计、为乡村振兴,应该谋划什么、抓好什么,经常看看是否问准了、答对了、干好了。

  三农战线的广大干部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专业本领,多下基层、多跑田埂、多进农家,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千斤重担众人挑,每个人都要拿出担当、拿出状态、拿出干劲,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到位。

  脱贫攻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靠的是实打实、硬过硬。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底线、抓巩固、促振兴,奋发进取、真抓实干,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一步一步扎实迈进。

责任编辑:刘德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3655.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