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从试射到量产仅9个月,俄方重型武器“榛树”已全面部署,20分钟内可覆盖整个欧洲

俄罗斯的这项成就并非没有争议,在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看来,俄罗斯军工体系在5600多项制裁的重压之下,能如此快速完成量产实属不易。尤其是在芯片进口量暴跌90%的大背景下,确保高超声速滑翔体所需的耐高温复合材料的生产,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一年里,测试用导弹的残骸显示其整流罩的烧蚀痕迹比伊斯坎德尔导弹更为均匀,这意味着必须要在持续超过2000度的环境中进行验证,而俄罗斯现有的超级风洞实验室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如此苛刻的技术需求。

俄罗斯的这项成就并非没有争议,在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看来,俄罗斯军工体系在5600多项制裁的重压之下,能如此快速完成量产实属不易。尤其是在芯片进口量暴跌90%的大背景下,确保高超声速滑翔体所需的耐高温复合材料的生产,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一年里,测试用导弹的残骸显示其整流罩的烧蚀痕迹比伊斯坎德尔导弹更为均匀,这意味着必须要在持续超过2000度的环境中进行验证,而俄罗斯现有的超级风洞实验室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如此苛刻的技术需求。

从试射到量产仅9个月,俄方重型武器“榛树”已全面部署,20分钟内可覆盖整个欧洲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俄罗斯所宣称的“量产”是否只是战略上的烟幕弹?一些西方情报官员甚至指出,此次“量产”可能是将库存的“边界”导弹进行改装,而实际上新型导弹的生产能力并未达到预期。对此,俄罗斯的回应颇具挑衅意味,强调自己在军事科技上的进展绝不容小觑。

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榛树”导弹可能带来的核扩散风险。尤其是朝鲜与伊朗等国对高超声速武器的关注,让人不得不对此心存忌惮。去年,朝鲜从俄海参崴获得的KN-23导弹技术资料,竟与“榛树”的设计图高度相似。再者,位于白俄罗斯的导弹维护基地距立陶宛边境仅32公里,这使得北约的预警时间被压缩至仅90秒。随着时局的变化,冷战时期的核威慑逻辑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令整个欧洲陷入恐慌之中。

从试射到量产仅9个月,俄方重型武器“榛树”已全面部署,20分钟内可覆盖整个欧洲

展开全文

东欧的小国显得格外焦虑,以爱沙尼亚为例,该国的全境都在“榛树”导弹的5分钟打击圈内,国防部长连夜向美国申请部署“萨德”系统,希望借此提高拦截高超声速目标的能力。然而,阳光下的阴影依然存在——“萨德”系统对高超声速目标的拦截效率并不足18%,显然难以承担起护卫重任。

美国在面对这种核威胁时的态度也颇为微妙。在特朗普扬言对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并威胁要施加100%关税的时候,俄罗斯却以“榛树”导弹的发布作为回应,显示出一种强硬的姿态。显然,普京所传达的信息是清晰无疑的:俄罗斯不会在压力面前屈服,反而选择通过军事手段展示自己的底线。

从试射到量产仅9个月,俄方重型武器“榛树”已全面部署,20分钟内可覆盖整个欧洲

但在诺门纳当中的北约成员国之间,内部的分歧却愈发明显。德国明确反对在波罗的海部署陆基中导弹,担心进一步刺激局势升级;而意大利则因对局势的复杂性选择推迟F-35升级计划,反映出西方国家在应对俄罗斯威胁时的犹豫与分歧。

在这些紧张局势之中,中国的态度成为了一个关键变量。尽管俄罗斯媒体不断强调某些大国也在研发类似武器,但北京始终保持沉默。这种寡言的态度令人深思,因为中国的“东风-17”导弹的服役证明了高超声速技术完全可以通过更加经济的方案实现突防。因此,莫斯科当前的核威慑策略显得既笨拙又危险,对外的核讹诈反而可能激化局势。

俄罗斯“榛树”导弹的量产不仅是军事技术发展的体现,更是国际关系中权力博弈的缩影。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各国安全政策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全球局势的演变。维持持久和平的理想或许仍然遥远,但在这场核威慑的游戏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230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